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正文

党建动态

百年青运跟党走 || 陈望道:矢志不渝望大道

发布时间:2022-06-07      浏览量: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100年栉风沐雨,共青团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团结带领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年奋楫笃行,臻于至善,书写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华章。回望过去,在剧变不断、战火纷飞的时代,一代代青年人用一腔热血凝聚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用单薄却又充满力量的身躯挑起时代任务,一同筑成了美丽的新中国。为庆祝建团100周年,教导广大团员青年传承奋斗精神、建功新时代,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推出《百年青运跟党走》,本次我们将学习陈望道:矢志不渝望大道。

陈望道(1891年1月18日-1977年10月29日),男,汉族,中共党员,浙江金华义乌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语言文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他在复旦大学任教,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1949年后,陈望道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

陈望道,1891年出生于浙江义乌分水塘村。少年时,陈望道感受到时代风雨,离开家乡,先后到义乌县城、金华、杭州和日本等地求学。报国志向和求学经历使他有机会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共产主义思想。

1919年,陈望道从日本中央大学毕业回国,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任教,与刘大白等四人发动推行国文教学改革,冲击旧的教育方式,还支持参与本校师生编辑的多种新思潮刊物,引起了中国文化思想界的瞩目。

受上海《星期评论》社约请,1920年早春,陈望道回到家乡,开始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同年8月,由他翻译的首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也正是在8月,陈望道与陈独秀等人创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中国最早的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陈望道是8位发起人之一。

1919年,在一师,陈望道崭露头角,为倡导自话文开展了积极的努力和勇敢的斗争。一师是他倡导新文化的第一个舞台、第一个战场。

在经亨颐校长的领导下,时称“四大金刚”的陈望道、刘大白、李次九、夏丏尊从改革教材入手,实施了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语文教改。1919年2月,陈望道在《教育潮》第5期上发表了《新式标点用法》,1920年《学艺》一卷4期上再次发表了《华文点标论第二·点标之类别》,积极提倡新式标点,为推动学校的国语改革,推动白话文运动付出了艰苦的劳动。

在长达几十年的执教生涯中,陈望道致力于语文教改。他主张用新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教育,认为传统的以熟读和模仿为主的语文教学方法有其局限性,竭力主张语文教学方法应具有科学性,反对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统规念。他的学生倪海曙在《回忆望道先生》中说:“先生讲课,不但概括性强,而且条理清楚。他说话跟他写文章一样,没有多余和重复的话,但是简练朴实的语文中,含蓄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发人深省。听他一次课,总可以思索几天,很有味道。”

为了专心致志完成好这件事情,1920年春,他离开浙江一师回到家乡,开始心无旁骛地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当时,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宣言》、孜孜不倦地研究《宣言》、夜以继日地翻译《宣言》。

看他如此辛苦地工作,人也瘦了许多,他母亲十分心疼,想做点好吃的让他补养身体。于是,母亲就弄来一些糯米做成粽子,又拿来一点义乌红糖,让陈望道用粽子蘸红糖吃。过了一会儿,等母亲去收拾碗筷时,发现陈望道粽子是吃掉了,可是满嘴是黑的。原来,由于陈望道对翻译工作太过专注,他一边工作一边吃粽子,而粽子蘸的不是红糖,是墨盒里的墨水,他自己居然没吃出粽子是啥滋味。

就这样他加班加点工作,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克服各种困难,用一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忠诚和激情,完成了《共产党宣言》全文的中文翻译任务。

矢志不渝望大道

正如夏征农所说的:陈望道是“新文化运动的老战士。从五四运动到他逝世,他一直站在新文化运动的战斗行列,对发展我国新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陈望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愧是中国新文化的拓荒者,一位为新文化贡献了一生的拓荒者。